首页 > 小商品 > 知识 > 日用品生产工序有哪些,日用塑料产品如何生产

日用品生产工序有哪些,日用塑料产品如何生产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5-04-07 16:42:58 编辑:日用商品 手机版

本文目录一览

1,日用塑料产品如何生产

塑料袋子或者薄膜要吹膜机,融化后吹成薄膜,在分切粘合,有些塑料桶也是吹塑,用磨具吹,还有些是注塑,盘子啊,外壳之类的东西是注塑,要注塑机,这些机器的成本也就是10几万吧。
一般说,办塑料制品厂,现在国内都有信息的开发渠道,都可以委托给专业机构办理,费用是根据营业税的百分比来交,根据营业额来交税的。

日用塑料产品如何生产

2,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生活用品说一说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

就拿毛巾说说吧:单用变色涂料印花处方为:R03-5GL红150g,尿素和水(1∶1)适量,粘合剂FZA100g,A邦浆x,合成增稠剂M适量(调节稠度),合成1kg。在40~50℃以上热水中,由红色变为无色。 变色涂料与普通涂料拼用处方为:8701紫0.1g,8301蓝0.2g,R03-5GL红150g,尿素和水(1∶1)适量,粘合剂FZA150g,A邦浆x,合成增稠剂M(调节稠度),合成1kg。在40℃以上热水中,由深紫色变成宝蓝色。 技术条件上:固色温度100~105℃,时间30~40min;或125℃20min;或150℃3~4min。 设备主要有:针织毛巾机、普通毛巾机、还有装有多臂机构、提花机构,多梭箱机构的毛巾织机织造. 生产毛巾的工艺: 购进棉纱-------整径--------浆纱--------穿筘--------毛巾机织造毛坯---------下机过称检验半成品毛坯---------漂染(接头装罐,染色,烘干)---------开剪--------撸边---------剪头--------包头--------整装--------过称成品检验----------装袋--------打包--------入库-------出货

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生活用品说一说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

3,灯饰五金有哪些工艺

灯饰五金主要工艺:车,铣,刨,磨,铸造,锻造,焊接,冲压,旋压,雕刻,开料,钻孔,攻牙,弯管,打头,打磨,抛光,电镀等等。
五金加工也可以叫做金属加工。车铣刨磨镗等,现代加工增加了放电加工等。另外,压铸、锻造等也是常用的加工手段。如果单纯的涉及到钣金,那么常用的就是铣、磨、线切割(放电一类)以及热处理。 五金加工可分为:自动车床加工,cnc加工,数控车床加工,五轴车床加工,按大致可分为:五金表面加工、五金成型加工两个抄类。 ?一、五金表面加工细分可分为:五金喷漆加百工、电镀、表面抛光加工、五金腐蚀加工等等。 1、喷漆加工:目前五金厂在生产大件的五金成品时候都采用了喷漆加工,通过喷漆加工使五金件避免生锈,比如:日常用品、电器外壳、工艺品等。 2、电镀:电镀也是五金加工最为普遍的一种加工工艺,通过现代工艺技术对五金件表面电镀,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下不发生霉变生绣,电镀加工常见的有:螺丝、冲压件、电池片、车件、小饰品等等。 3、表面抛光加工:表面抛光加工一般在日用品中比较长用,通过对五金产品进行表面毛刺处理,将边角锋利部分抛成光滑面部,这样度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 二、五金成型加工主要包括:压铸 (压铸又分冷压和热压)、冲压、翻砂、溶模铸造等工艺。

灯饰五金有哪些工艺

4,五金制造工艺是什么

五金:传统的五金制品,也称“小五金”。指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五种金属。经人工加工可以制成刀、剑等艺术品或金属器件。现代社会的五金更为广泛,例如五金工具、五金零部件、日用五金、建筑五金以及安防用品等。五金加工也可以叫做金属加工。车铣刨磨镗等,现代加工增加了放电加工等。另外,压铸、锻造等也是常用的加工手段。如果单纯的涉及到钣金,那么常用的就是铣、磨、线切割(放电一类)以及热处理。五金加工可分为:自动车床加工,CNC加工,数控车床加工,五轴车床加工,按大致可分为:五金表面加工、五金成型加工两个类。?一、五金表面加工细分可分为:五金喷漆加工、电镀、表面抛光加工、五金腐蚀加工等等。1、喷漆加工:目前五金厂在生产大件的五金成品时候都采用了喷漆加工,通过喷漆加工使五金件避免生锈,比如:日常用品、电器外壳、工艺品等。2、电镀:电镀也是五金加工最为普遍的一种加工工艺,通过现代工艺技术对五金件表面电镀,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下不发生霉变生绣,电镀加工常见的有:螺丝、冲压件、电池片、车件、小饰品等等。3、表面抛光加工:表面抛光加工一般在日用品中比较长用,通过对五金产品进行表面毛刺处理,将边角锋利部分抛成光滑面部,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二、五金成型加工主要包括:压铸 (压铸又分冷压和热压)、冲压、翻砂、溶模铸造等工艺。

5,古代铜镜怎么制作的

用模具铜水灌注翻模浇铸而成然后修整
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,是指将纯红铜和锡,或铅或锌,通过严格配比,进行冶炼溶化,再灌入模范,冷却后取出毛坯,最后进行机械加工,表面涂锡汞,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。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,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。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,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,甚至出次品,带来损失。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,战国、两汉、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,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,为收藏者孜孜追求。而宋以后精品少缺,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。虽然明人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一书有介绍,但不详细,难于掌握,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。近年来,随着收藏热的升温,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,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。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,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,用理论指导实践。在恒心的支撑下,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,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,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,对鉴定、断代、修复、鉴别伪品,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。(一)采矿和冶炼:青铜是红铜和锡、铅等金属的合金。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铜很少,铜镜大量的铸造必须依靠铜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冶炼。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是商周铸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。中国青铜器遗存数量很多,说明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相当的规模。由于采矿遗迹深埋地下,不容易被发现,到目前为止,考古工作者发现大型的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只有几处: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;辽宁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;湖北省麻阳古矿井遗址;安徽铜陵铜矿井遗址等。(二)各个时期的铜镜合金成分:《考工记》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,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。是我国,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。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。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,距今约5000年左右。先民们已开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术方法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,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,制造成为另一种金属,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,这就是合金。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金属再创造,青铜是合金的首创。青铜作为一种合金,与纯铜相比,它的优点是硬度高、光泽好、能发出青光,可照容,以及抗腐蚀性能好。中国古代的锡青铜中常含有少量的铅,使得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,不易阻塞,但铅分子唯溶解于铜内,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。红铜的溶点是1084.5℃,若加上15%的铅,熔点降到960℃,若加上25%的锡,熔点则为810℃。然而,加铅或加锡,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,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。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,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复杂的合金制造技术,并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、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。如雄浑重器铜方鼎、玲珑剔透的云纹镜、锋利无比的吴王夫差矛等。对此,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上有大量的记载。周朝设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,负责“营城郭,建都邑,造车服器械”。具体就冶金铸造而言,百工中又产生了十分细密的产业分工,即“攻金之工,筑氏执下齐,冶氏执上齐,凫氏为声,氏为量,段氏为镈器,桃氏为刃。”明确由专业匠人分别专造乐器、量器、农具和刀器。对此现象,汉代郑司农解释道:“其曰某氏者,官有世功,若族有世业,以氏名官者也。”由此可知,在周代,冶金铸造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,并历史性地形成了专造某一类器物的家族,并因世袭而成为官名,这是其一。其二,由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,先民们能从不同的矿石中分别提炼出金(即红铜)、铅、锡、锌等金属,通晓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理化性能,并在此基础上,按照自己的意愿,根据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,创造出分门别类的合金。“六齐之论”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论总结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记载:“金有齐:六分其金而锡居一,谓之钟鼎之齐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,谓之斧斤之齐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,谓之戈戟之齐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,谓之大刃之齐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,谓之削杀矢之齐。金锡半,谓之鉴燧之齐。”这清楚地告诉我们,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,质地越硬的原理,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、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,按需制作。如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剑时,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,用含锡高的青铜做剑刃,如此造出的剑,剑锋锐利,剑身坚韧,杀伤力大且经久耐用。具体就铜镜而言,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,铜锡各半,能使光洁度恰到好处。故先贤总结“金锡半”为制造鉴燧最合适的配比剂量。但各个时代铸造的铜镜,因各种因素的影响,它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,加工方式亦不同,所以铜镜断代,主要应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进行测试。对于无法确切断代的铜镜,如果我们掌握各时期金属配比的知识,再结合铜镜其它方面的特点,也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。齐家文化铜镜的铜锡比例是1:0.096。商周镜含锡量稍高,但质地远不如同时期的青铜礼器,对镜面缺乏必要的防锈处理。战国铜镜中铜、锡、铅的比例已较稳定,铜大多在68%上下浮动,多的达74.8%,少的也在56.6%以上,但锡的比例一般在20%左右。另外,铅的比例在0.45%—3%。战国镜中有一种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层厚厚的黑漆,被称之为“黑漆古”的,这类镜保存完好,尤其是它的防锈技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,这与当时制镜的金属配比是直接相关的。汉镜的合金配比较为稳定,铜占60—70%左右,锡占20—24%,铅占4—6%左右的配比最为普遍。汉镜保存稍好的镜面仍可反光,有的精品还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。魏晋南北朝铜镜的合金配比不稳定,较易锈蚀,色以黑褐居多。唐镜,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,呈银白色,其金属成分中,大体铜平均69%,锡25%,铅5%,配比较为稳定。在唐代,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,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,很少有铜绿锈色,似乎不是青铜铸成,给人以厚重、富态之感,加之纹饰绚丽多彩、内容丰富,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。明《天工开物》记述:“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,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。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……,唐镜、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。”唐镜珍贵,因银而贵。宋、西夏、辽、金、元铜镜,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,含锡量仅有10%左右,含铅量却增至8%以上,最多达23.7%,大大高于汉唐镜平均5%的数量,锌含量也增多,最高达8%,所以,这时期的铜镜呈黄铜色,一般都布满铜锈。虽形制较薄,但因含铅多,反比汉镜为重。明代是我国古代铜业比较发展的一个阶段,采铜业兴盛,当时冶铜及其合金技术的主要成就有三:一是火法炼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;二是直接使用金属锌配制了黄铜;三是制造了宣德炉,它在合金配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铜锌合金一般都是黄色的,故名黄铜。铜锌合金颜色与含锌量关系是:含锌10%左右时赤带黄,15%左右时黄带赤,25%左右呈黄色,30%左右为深黄色。明、清铜镜大多呈黄色,其合金配比是铜70—75%,锌25—30%。因黄铜流动性较好,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。
文章TAG:日用品用品生产工序日用品生产工序有哪些

最近更新

相关文章